汽車制造
記者楊明方在新聞發(fā)布會上
(2006年4月24日 人民日報第六版)2001年9月,華中數控產業(yè)基地落成,華中數控公司開始從一個“作坊式”的校辦公司向現代化生產企業(yè)轉變。國家數控系統(tǒng)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、華中數控董事長陳吉紅說,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是華中數控的生命源泉,而產業(yè)與教學、科研和諧共生、產學研緊密結合則是華中數控不斷發(fā)展的動力。
不搞產業(yè)化只有死路一條?
1994年,原華中理工大學的教授、博士們通過技術路線的自主創(chuàng)新,開發(fā)成功四通道、九軸聯動“華中I型”高性能數控系統(tǒng)。其獨創(chuàng)的曲面直接插補技術,達到國際先進水平。憑著這項重大科研成果,大家的小日子可以過得很舒服。但他們還沒從獻花和掌聲中清醒過來,就被當時的機械學院院長周濟“推”下了海。因為,不搞產業(yè)化只有死路一條,科技成果“鑒定會”可能就是“追悼會”。
“按理說,做公司并不是我們的強項,把成果賣給別人其實很省事。”現任華中科技大學產業(yè)集團董事局主席的李作清,是華中數控公司首任總經理,也是當時國內為數不多的數控系統(tǒng)博士后說,“但當時,很多企業(yè)并沒有認識到數控系統(tǒng)對機床行業(yè)的革命性作用,對我們的科技成果也是將信將疑。沒辦法,我們只好自己動手做產品、跑銷售,還要手把手地去教人學會用!”
中國工程院院士、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說,在高校“創(chuàng)新鏈”中,產業(yè)當然處在下游,但是,從生產實踐中提出的研究課題,又使它經常成為創(chuàng)新的源頭。華中數控就是一個生動例證。圍繞華中數控申報的科研課題越來越多、層次也越來越高,數字制造與裝備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、國家數控系統(tǒng)工程技術研究中心、制造裝備數字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相繼落戶華中科大,華中數控如虎添翼。
用最強的科研陣容搞銷售?
銷售數控系統(tǒng)不是賣冰箱、彩電,要把自己生產的“腦袋”裝到別人的機床身上,談何容易?首先,華中數控必須想辦法化解國內用戶對國產數控系統(tǒng)可靠性的疑慮。
為了找到敢“吃螃蟹”的第一批用戶,華中數控把教室和實驗室搬到企業(yè)車間里,派出最強的科研陣容為產品銷售沖鋒陷陣。
1995年春節(jié)前夕,他們獲悉四川東方電機廠準備改造幾臺大型機床。華中數控沖了上去,但對方不放心。最后,東方電機廠的總工程師看在華工校友的情分上,同意把一臺舊機床交給華中數控改造,條件是先免費,等安裝調試成功了再給錢。技術骨干熊清平在現場泡了兩個多月,硬是改造好了這臺設備,效果超出工廠方面的想象。于是,東方電機廠又把10多臺大型機床的數控化改造合同交給了華中數控。
1998年,江蘇常柴要改造一套用了近30年的進口數控仿形設備。華中數控博士后王平江在車間里“蹲”了一個多月,終于獲得成功。如果購買新設備,要花300多萬元,而改造費用只花了30萬元。后來,常柴又把20臺(套)關鍵生產設備的改造全部托付給華中數控。算下來,常柴節(jié)約了幾千萬元的設備購置費,也給華中數控帶來了600多萬元的收益。
通過這種扎扎實實的“科研式”銷售,華中數控已逐漸從數控行業(yè)的一支“游擊隊”成長為振興國產數控系統(tǒng)產業(yè)的“主力軍”。2005年,華中數控銷售數控系統(tǒng)3000多套,伺服驅動和電機一萬多臺,銷售額達2億元。?
著眼未來培養(yǎng)高技能人才?
在產品銷售的售后維護過程中,華中數控的教授、博士們更是真切地感受到我國數控人才的匱乏。他們看準了需求,與高職院校聯合,研制出一批適用于職業(yè)教育的數控機床和實訓裝置,既為國家數控人才的培養(yǎng)做出貢獻,也培養(yǎng)了一批對華中數控品牌高認知度的未來數控操作人才,開創(chuàng)了對我國職業(yè)教育影響深遠的數控技能人才“真刀真槍實訓模式”。
顧名思義,實訓就是把機床搬到教室里,或者說把教室設在車間里,讓學生動手操作,邊學邊練。有的實訓基地甚至把學習當作生產,學生的“課堂作業(yè)”可以直接成為“訂單”。
記者日前在武漢職業(yè)技術學院的國家數控實訓基地里看到,學生們正自己動手操作、編程、加工模具,而使用的數控機床加裝的基本上都是華中數控的系統(tǒng)。老師介紹說,“由于有實際操作經驗,學生的就業(yè)前景很好。”
如今,華中數控已為全國300多所職業(yè)院校提供了近3000臺數控機床,承建了一大批數控技術實訓基地。2004年,華中數控利用承擔科技部“發(fā)展中國家數控技術國際培訓班”的機會,開始為外國培訓數控人才,華中數控的市場觸角由此開始伸展到國門之外。